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

樂曲介紹-古城之憶


古城之憶




一、《古城之憶》古箏獨奏版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張儷瓊 曲
此曲以台灣恆春古城民謠歌調《思想起》為素材,引「老歌手琴音猶在,獨不見恆春的傳奇」的意境,表達撫今追昔的情懷。全曲以「古城」、「月琴」、「老歌手」為三個主要形象主題;最後一段「憶」,則象徵人生片段交織而成的記憶縮影,呈現了作者古城攬勝回首歲月之際,一種「景物依舊人事非,時光荏苒來者追」的心情。


二、《古城之憶》古箏獨奏/鋼琴伴奏版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張儷瓊 曲張儷瓊、許瑋廷 編配
此曲以台灣恆春古城民謠歌調《思想起》為素材,引「老歌手琴音猶在,獨不見恆春的傳奇」的意境,表達撫今追昔的情懷。全曲以「古城」、「月琴」、「老歌手」為三個主要形象主題;最後一段「憶」,則象徵人生片段交織而成的記憶縮影,呈現了作者古城攬勝回首歲月之際,一種「景物依舊人事非,時光荏苒來者追」的心情。


三、《古城之憶》箏樂合奏版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張儷瓊 曲
   張儷瓊、許瑋廷 編配
此曲以台灣恆春古城民謠歌調《思想起》為素材,引「老歌手琴音猶在,獨不見恆春的傳奇」的意境,表達撫今追昔的情懷。全曲以「古城」、「月琴」、「老歌手」為三個主要形象主題;最後一段「憶」,則象徵人生片段交織而成的記憶縮影,呈現了作者古城攬勝回首歲月之際,一種「景物依舊人事非,時光荏苒來者追」的心情。此曲完成於20092月,原為古箏獨奏及鋼琴伴奏形式。20097月擴編為箏樂三部合奏,並於首屆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首演。

四、《古城之憶》  古箏協奏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張儷瓊 曲
  黃新財 配器
此曲以台灣恆春古城民謠歌調《思想起》為素材,引「老歌手琴音猶在,獨不見恆春的傳奇」的意境,表達撫今追昔的情懷。全曲以「古城」、「月琴」、「老歌手」為三個主要形象主題;最後一段「憶」,則象徵人生片段交織而成的記憶縮影,呈現了作者古城攬勝回首歲月之際,一種「景物依舊人事非,時光荏苒來者追」的心情。此曲完成於20092月,原為古箏獨奏而寫。20097月擴編為箏樂三部合奏(張儷瓊、許瑋廷 編配),由張儷瓊與大觀箏樂團於首屆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首演。20124月發表協奏版(黃新財配器),由張儷瓊與九歌民族管弦樂團首演。

樂曲介紹-六月茉莉奇想曲


六月茉莉奇想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張儷瓊 作曲

         「六月茉莉」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台灣民歌,具有完整的小調「起承轉合」四句式結構內容。在首段歌詞中即呈現出濃厚的情歌內涵:「六月茉莉真正美,郎君生做真古錐,好花難得成雙對,身邊無君尚嗑虧。」。樂曲起首使用了一個替代「六月茉莉」民歌素材的主題樂段,既有「六月茉莉」部分的骨幹音存在,又突破了原曲調的框限。它暗示著台灣人們耳熟能詳的「六月茉莉」旋律,帶來一種既似曾相識又富新面貌的新奇感。新舊主題曲調素材之間富含對比,在音階色彩上由傳統五聲音階變化為一個含有增二度音程「do- #re 」的五聲音階。調式則在後半部由原先的徵調式轉為宮調式。
     
    曲中的對比樂段創新了古箏的技法,其以義甲內貼的形式,甲根平擊弦面產生碰撞音以及微弱的振動音,藉以模仿台灣原住民所使用的樂器「口簧」的音響。右手使用了密集的音型以及頻繁的節奏變化,作為節奏韻律的進行基礎。它呈現出繁聲促節的活潑形象,在旋律節奏的連串交互中展現來自少數民族的歌舞印象。   
     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原版民歌「六月茉莉」主題,出現在連串的花奏之後,回到記憶中那個傳統五聲音階定弦與兒時熟悉的旋律,穩定而感懷。這一個手法帶給演奏者一種歌頌土地的感動,也讓聽眾跟隨著樂曲的起落充分地謳歌、懷想。經過短暫的過門,樂曲最後仍然以變化了的「六月茉莉」主題結束,曲首與曲尾前後呼應的音階色彩音,象徵著傳統與現代的輝映、也展現出舊情感與新思維的對照。
樂譜封面





樂曲介紹-西廂詞


西廂詞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西廂詞是一首很短小的客家串調箏曲,全曲只有二十六板,是典型的串場音樂。樂曲旋律通俗好聽,運用五聲音階的級進與吟揉滑按的技法,營造抒情緩慢的情調。從該曲的曲名上看,似乎是和戲劇《西廂記》的劇目有關。

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

樂曲介紹-打雁

打雁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河南箏曲
此曲在河南「板頭曲」中,是一首流傳較廣的樂曲。該曲用生動準確的音樂形象,描述了一位獵人打雁的經過,令人頗有身歷其境之感。樂曲第一段採用明快、流暢而漸趨緊張的旋律,描寫了一位獵人外出狩獵,發現歇息的群雁後,便隱藏起來持槍瞄準的情景。槍聲之後,樂曲進入第二段,一開始,交替彈奏的八度音在左手滑音的配合下,形象地模仿出受驚的群雁驟然起飛時的鳴叫聲。然後,樂曲速度突慢,上滑音和細密的顫音奏出了傷雁的哀鳴和掙扎,無奈傷勢過重,生命逐漸離開了牠。然後,群雁鳴叫聲的再次出現和樂曲漸弱漸慢的處理,形象地描述了群雁起初不忍離去而在上空盤旋,但終因救不了同伴而高飛遠去,消失在天際了。

樂曲介紹-崖山哀


崖山哀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客家漢調樂曲
此曲亦名「靠山」,據傳是以陸秀夫背負帝昺於崖山沉海殉國的故事為背景。描述元軍攻破臨安後,分兵追趕宋軍。南宋大臣陸秀夫、張世傑、文天祥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,改年號祥興,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近海中的小島崖山(南宋的地名,「厓」:同崖)。元張弘范進攻崖山,崖山海戰,宋軍民被圍,腹背受敵,出海口都被元軍封死,宋軍殘部在戰敗後窮途末路,張世傑派人駕輕舟去救幼主,時近黃昏,風雨大作,陸秀夫怕奸細賣主邀功,也懷疑無路突圍,遂拒絕。西元1279319,因不願被俘,陸秀夫為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趙昺指路:「國事至此,陛下當為國死。德佑皇帝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」說罷,先催妻跳海,再以素白的綢帶將趙昺緊束在背,蹈海殉國。大將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妃企圖逃脫,結果,被一場突來的颶風淹沒大海。據《宋史》:「崖山海戰七日後,十餘萬具屍體浮出海面,悲壯至極!」  
此曲表達了南宋滅亡後,人民深切悼念故國之情,曲調悲壯淒切,極具感染力,屬於客家箏曲之「大調軟弦」樂曲。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樂曲介紹-春之聲彩

春之聲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張儷瓊 作曲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此曲藉著古箏的音色以及音形樂語的變化速寫春天,以四重奏的形式呈現箏群的線條層次及和聲美感。全曲以春泉、春鳴、春耕等三個主要樂段串構,具體地描繪了瀰漫著自然界的盎然春意。

一、春泉        運用五連音與八分音符的互疊呈現「泉」的流動姿態,綿延連貫的長短律動展現清新的春天活力。
二、春鳴        以古箏特有的吟猱按放技巧,製造箏群的對答互動,描繪大自然的蟲鳴鳥叫景象。
三、春耕        此段主題旋律靈感來自一首肯亞的工作歌Yi Tukaima (讓我們到田裡去)。運用三連音的節奏變化及二部卡農的手法,交錯編織成一幅熱鬧的春耕圖。
   
樂曲在回復到第一(春泉)主題之後,進入輕柔的尾聲,餘下一室盎然春意。